Madison Morrison(中文名慕礼生),一个很可爱的美国老头。这两天一直陪着他东奔西走,他是东南亚研究所请来做演讲发言的。说起来,这个人颇有些来头,早 年毕业于哈佛和耶律,学的是古典文学,特别对但丁情有独钟。之后在俄荷拉马大学教书,之后又不安分游历世界,到过意大利、法国、北欧各国、俄罗斯、印度、 日本、韩国、除印尼之外的东南亚各国,后在台湾教了11年书,目前正准备到泰国办理退休移民。讲演的内容是感性的,有不少学生都心存怀疑,我跟他们说,其 实更多的时候是个诗人而非学者,他所讲述的都是他个人的感观世界。慕礼生是个颇有些名气的作家,在美国拿了一些奖,他自己有一个野心或者抱负,他曾跟我 说:“I want to challenge Dante and Homer!”初次听闻也就换来几声善意的嘲笑,但是你听他娓娓道来他正在实施的计划,倒开始觉得这个老头没那么简单了。他之所以要走遍世界,正是为了亲 眼见到他未知的世界,用一个epic把人类各种文化打通。他前后写了26本书,这26本书的书名第一个字母连起来是一星期7天所属的神,而这26本书的书 名连起来,正着念和反着念都有意义。他的书被译成很多种语言,但是在大陆却没什么名气,因此这次来演讲他带了一篇文章,是他过去的一个学生为他的这些 epic书籍写的书评,让我向他推荐一位中英文都过硬的译者,而且需要丰富的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知识。从我个人角度,徐曦再合适不过,他本人也很感兴趣, 只是时间上总有问题,但现在看来他算上了“贼船”,老头很喜欢他,他想拒绝也很难了,是不是我“害”了他?
Morrison不喜欢看风景,只喜欢观察人,我带他去故宫,他对游人的兴趣远超过碧瓦红砖,不停拉人聊天,或者突然陷入沉思状态,拿起笔来坐在路边开始 写作。你能想象一位头发花白,一脸Santa Claus胡须的老人,坐在天安门广场的路灯台基上,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微笑凝望,然后挥笔写作的样子么?我陪坐在旁边多少有些尴尬,因为路人好奇的 目光太扎眼,不时有人探身过来看老头在纸上写什么,甚而还有人要求和老头合影,虽然不认识他,但料想此人必是神人也,真是有趣。我顺便带他吃了一次东来 顺,听很多人说起过东来顺火锅名气大于实际,这次亲身体验,果然应验。和其他火锅相比并无特色,除了有历史可以炫耀外,唯一领先其他火锅的便是价格,味道 并无特别。但是Morrison却吃得津津有味,赞不绝口。坐车行在长安街,他又发起感慨,一边是通向未来,另一边是回到历史,而在来回的交错之中,正是 我们正在前进的现在,但无论是正是反都有意义。起初我还有些迷惑,维和突然发此感叹,后来知道他的epic plan,一切便豁然明了。
慕教授對道德經的解讀認為其上篇〈道經〉具有哲學的普遍性,而其下篇〈德經〉則注重詩的具體意象及細節。此章對道家重要經典的探討與第三章對 儒家信念的概述相輝映。連同第一章對印度教義的詮釋,這幾篇探討主要亞洲哲學的章節,應當對西方以及亞洲研讀文學的學子有所助益,因為本書前四章以幾篇文 學作品為例對東方哲學重新加以審視。
此章為本書中唯一探討東方文學的一篇,並間接為詩下定義,也討論詩與哲學的關係。慕教授將此章置於全書的中心,以連結本書前三篇關於東方價值 觀的文章,以及後三篇關於西方哲學的重要議題:獨特性與普遍性,詮釋循環 (the hermeneutical circle),主體與客體 (subject and object)。
美國耶魯大學學士,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及博士。 1983至85年應國科會之聘為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所客座教授, 1991年則應聘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所客座教授。 1992年起改聘為專任教授。歷年在師大英語研究所開設課程計有西洋史詩傳統 (涵蓋希臘古典前期、亞歷山大、羅馬及古印度史詩);文類研究 包括義大利、西班牙、德國、法國及俄國文學);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(包括歐陸及英國作品);史賓塞研討;密爾頓研討及維多利亞時期文學。
include "foot.inc" ?>